秋冬季是猪流行性腹泻(PED)高发期,综合防控需围绕 “阻断传播、增强抵抗力、精准干预” 核心,结合病毒特性(低温存活久、经消化道 / 呼吸道传播)和猪群生理特点制定策略,具体如下:
一、核心防控原则
切断传播链 + 提升猪群免疫力,优先做好生物安全(防外入)和饲养管理(强内防),辅以疫苗免疫和发病后精准控制,避免病毒扩散。
二、具体防控策略(分阶段实施)
(一)未发病场:预防为主,筑牢防线
生物安全:阻断外部传入与内部扩散
人员管控:场外人员禁止入内;场内人员需经 “淋浴 + 更衣 + 消毒(紫外线 / 雾化消毒)+48小时隔离”,禁止串舍(尤其是产房与保育舍)。
车辆 / 物资消毒:运输车辆(尤其是运猪车、饲料车)需走专用消毒通道,车身 / 车轮用 2% 氢氧化钠或复合醛类消毒剂喷洒,车厢内高温(80℃以上)或化学消毒;外购物资(如疫苗、工具)需经紫外线或臭氧消毒后静置 24 小时再使用。
环境消毒:每周对猪舍内外、排污沟、化粪池消毒 1-2 次,消毒剂轮换使用(如次氯酸钠、过硫酸氢钾);秋冬季低温高湿,需加强通风降湿(如安装排风扇),降低病毒存活环境(病毒在湿度 60% 以上、温度 10-20℃易传播)。
引种管理:禁止从疫区引种;引种需隔离观察 4 周以上,期间检测 PEDV 阴性(PCR 检测),确认健康后方可混群。
饲养管理:增强猪群抵抗力
营养调控:饲料中添加优质蛋白(如乳清粉)、维生素(维生素 A/D/E)和矿物质(锌、硒),尤其哺乳期母猪和断奶仔猪,提升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避免使用霉变饲料(添加脱霉剂),防止肠道损伤诱发感染。
温度控制:产房仔猪(尤其是 1-7 日龄)需维持环境温度 32-35℃(可用保温灯 / 电热板),保育舍温度 22-28℃,避免温差过大(昼夜温差≤5℃),减少应激导致的免疫力下降。
密度控制:保育舍每头猪占地面积≥0.3㎡,育肥舍≥0.8㎡,避免密度过高导致交叉感染。
疫苗免疫:针对性保护关键猪群
免疫对象:优先免疫怀孕母猪(产前 40 天和 20 天各免疫 1 次灭活疫苗),通过母源抗体保护 1-2 周龄哺乳仔猪(PED 对 10日龄内仔猪致死率达 80%-100%);断奶仔猪可在断奶前 7天免疫弱毒疫苗,增强主动免疫。
疫苗选择:根据当地流行毒株(如 G2 型为当前主流)选择匹配疫苗,避免使用毒株不匹配的疫苗导致免疫失败。
(二)发病场:快速控制,减少损失
紧急隔离与消毒
立即隔离病猪(单独饲养在远离健康猪群的隔离舍),禁止病猪舍人员 / 工具接触健康猪群;病死猪需无害化处理(焚烧或深埋,深度≥2 米,撒生石灰),避免病毒污染环境。
对病猪舍、过道、粪便 / 污水用高温(85℃以上热水冲洗)+ 强效消毒剂(如 2% 戊二醛) 消毒,每天 1 次,连续 7 天;消毒后加强通风,降低病毒残留。
病猪治疗:对症支持,降低死亡率
补水补电解质:PED 核心症状为剧烈腹泻(水样便),易导致脱水和酸中毒,需通过口服补液盐(配方:氯化钠 3.5g + 氯化钾 1.5g + 碳酸氢钠 2.5g + 葡萄糖 20g,兑水1000ml)或静脉注射 5% 葡萄糖生理盐水,每天 3-4 次,尤其仔猪需强制灌服。
肠道调理: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益生菌(如枯草芽孢杆菌)、蒙脱石散,修复肠道黏膜,减少腹泻次数;避免使用抗生素(PED 为病毒病,抗生素仅用于预防继发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
保暖与护理:病猪舍温度提高 2-3℃,保持干燥;仔猪可涂抹凡士林保护肛门周围皮肤,避免粪便刺激导致溃烂。
同群猪防控
对未发病但与病猪同群的猪,饮水中添加黄芪多糖、维生素 C,提升免疫力;紧急免疫弱毒疫苗(仅对断奶后猪群,哺乳期仔猪依赖母源抗体),降低感染率。
三、关键注意事项
避免 “一刀切” 免疫:不同日龄猪群免疫力不同,哺乳期仔猪以母源抗体保护为主,不可盲目免疫弱毒疫苗(可能引发应激);
消毒剂轮换使用:长期使用同一种消毒剂易导致病毒产生耐药性,建议每 2 周轮换 1 次(如醛类→氯制剂→过氧化物类);
记录与复盘:记录发病时间、日龄、症状、处理措施及效果,复盘传播途径(如是否因引种 / 人员串舍导致),优化后续防控方案。
通过以上 “预防 - 控制 - 复盘” 闭环策略,可有效降低秋冬季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减少养殖损失。
下一篇: 杨利:育肥猪群生长曲线测定实践
上一篇: 仔猪肠道菌群发育特点及防控技术
京ICP备13017971号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北路55号
北京华牧直通广告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话:010-59195279Email:zgzysy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