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194345

中国执业兽医网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动物诊疗>猪病

破解养猪业难题—猪蓝耳病检测与净化的技术之道

日期:2023-10-31 10:00:30

破解养猪业难题—猪蓝耳病检测与净化的技术之道

田克恭,河南农业大学

图 田克恭,河南农业大学

一、猪蓝耳病防控面临的难题

1、除非洲猪瘟外,猪蓝耳病是影响养猪业的头号杀手。流行现状:田间毒株复杂,传播途径多样,临床危害严重;

2、猪场感染状态分类不规范。缺乏统一的分类标准,检测指标不明确,检测结果解读不一致。

二、种猪PRRSV感染状态的分类

1、目前行业采用的主流分类标准是2019年由AASV(美国猪兽医协会)与美国国家猪肉委员会共同修订的,并在2021年发布在《Journal of Swine Health and Production》杂志。

2、AASV指南—母猪场的分类

母猪场的蓝耳病状态可以分为四类:阴性,暂定阴性,阳性稳定和阳性不稳定。具体分类如下图:

3、AASV指南-采样要求

三、PRRSV检测的技术之道

1、PRRSV感染后体内的病毒与抗体动态变化规律

(1)PRRSV感染后6~12h即可出现病毒血症;病毒血症可持续1个月以上。持续感染状态下,病毒主要存在于淋巴组织中,在各种因素刺激下,可再次激活并通过口鼻分泌物等传播;

(2)PRRSV感染后7~9天即可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但早期抗体无中和活性。PRRSV感染后体内的总抗体可以维持至数月

2、PRRSV的诊断与检测方法

核酸检测(RT-PCR、RT-qPCR)和抗体检测(ELISA)均是PRRSV重要的检测方法。

(1)核酸检测

(2)抗体检测

N蛋白和膜蛋白均为抗体检测的主要靶标。

(1)N蛋白:N蛋白-病毒粒子中含量最丰富的蛋白(占40%)。N蛋白表面存在多个抗 原表位,免疫原性较强;

(2)膜蛋白转录或翻译效率低下,在病毒粒子中含量低。糖蛋白的糖基化修饰遮挡病毒粒子表面的抗原表位;

(3)不同ELISA试剂盒检测N蛋白和膜蛋白抗体的变化规律N蛋白抗体产生较早、持续时间短;膜蛋白抗体产生较晚,但持续时间长;

(4)目前常见PRRSV抗体ELISA试剂盒抗原包被情况:

① 临床种猪场PRRSV的本底检测与分类

② 临床种猪场的最终目标-净化:

四、总结

1、田教授最后提到,种猪场阴性的标准为核酸阴性、N蛋白抗体阴性,膜蛋白抗体也阴性;

2、蓝耳病的防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做长期的监测;

3、检测的频率和数量要符合科学的要求。在中国当下,很多猪场做不到净化没关系,目标是先做到阳性稳定和暂定阴性。标准需要参考美国的标准。

2

成功管理的结果:母猪、仔猪和哺乳期

马克·施瓦茨,明尼苏达大学

图 马克·施瓦茨,明尼苏达大学

一、目标

给健康、健壮、高质量的小猪断奶,同时为母猪随后的配种、妊娠和分娩做好准备,最终的价值会反映在肥猪上(市场上)。

小猪的均匀度高,小猪群体免疫力好(抗体离散度小)。

二、达成目标的方法

1、需要重点关注生产链中的每一个环节:配种-妊娠期-分娩-哺乳-断奶;

2、创建系统的方法,重点关注5个方面:后备母猪管理,体况管理,产房环境管理,分娩过程的控制和干预,扩繁体系结构和选种强度。

母猪场的蓝耳病状态可以分为四类:阴性,暂定阴性,阳性稳定和阳性不稳定。具体分类如下图:

3、AASV指南-采样要求

三、后备母猪本身的特性很可能会产生我们想要的结果

1、窝产仔数不仅是育种场,同样也是扩繁及商品母猪场关注的一个指标;

2、分娩前30-60天:充足的初乳入量,减少哺乳压力(高产母猪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充足的栏位空间。

四、生长和采食量

1、90日龄到初情期,限制饲料会影响乳腺的发育;

2、饲料限制的方式:空间,环境(温度),健康挑战。

五、配种时青年母猪年龄和体重

1、初配日龄:200-225日龄,超过225日龄以后会逐渐导致留存率降低和成本的增加;

2、初配体重:>90%的后备母猪在135-160公斤的体重范围进行配种。不要对低于135公斤的后备母猪进行配种。

六、怀孕的后备和经产母猪

1、健康状态及免疫力均质化:妊娠7到10周:让后备母猪暴露在猪群中,做好驯化工作;

2、体况管理:正确的饲喂可以维持良好的体况,进而保证成功的分娩和哺乳。

七、分娩和哺乳阶段

1、提供清洁的环境:

断奶后进行去污、清洁和有效的消毒,阻断病原微生物(轮状病毒、球虫、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猪链球菌和蓝耳病毒等)的循环。

2、微观环境控制

做好仔猪保温的工作,降低母猪的热应激。哺乳母猪最适温度17℃,新生仔猪是35℃。

3、饲料和水的供应

牢记畜牧业的基本要素:饲料,水和空气,对饲料、水摄入的日常观察。

4、为母猪和小猪营造合适的环境

八、环境管理要超过常规的环境控制

1、包括通风管理和人员管理;

2、保持安静的环境:

(1)分娩时提供帮助,允许母猪完成她自己的任务

(2)做好母猪的助产工作:减少难产和窒息死亡;

(3)让新生仔猪快速摄入初乳。

九、跟踪仔猪出生时干预措施的结果和对断奶的影响

1、助产和巡检的时间和频率;

2、擦干新生仔猪;

3、窝内分批哺乳;

4、窝间寄养;

5、集中小体重仔猪到一窝。

十、允许母猪自己完成她的工作

1、出生时的干预措施是否太多?

2、创造平衡(仔猪初生重大小不一):分批哺乳,小猪运动,仔猪处理;

3、目标:出生后几个小时内最大限度提高初乳摄入量;从出生到断奶,最大限度地提高母乳摄入量;

4、干预:仔猪处理,免疫和母猪仔猪的日常观察。

十一、关键目标:哪些数字表明取得了成功?

1、后备母猪:每窝出生的总仔数:=>16.0

2、全群每窝总仔数:=>16.5

3、窝均断奶仔猪数=>14.0

4、断奶仔猪重量:=>6.4 kg

5、一胎母猪留存率:=>95%

十二、对于仔猪生长性能和母猪繁殖性能这2个指标,是否有最佳的断奶年龄

1、保育阶段需要进行干预

断奶日龄会影响保育猪的生长表现。有研究表明,断奶日龄在19、22、25、28天的仔猪,在断奶后第一周体重下降的百分比分别为35.1%、28.7%、17.9%、9.2%。

2、在生长育成阶段进行干预

十三、始终如一地取得成功的障碍是什么?

1、GDU(后备母猪舍)结构和设施的设计

首次配种时无法达到所需日龄和体重

2、健康挑战和疾病爆发

(1)蓝耳病:康复动物参与配种和分娩,淘汰数量的增加导致配种更多的后备母猪;

(2)仔猪健康挑战;

(3)肠道疾病:仔猪的母乳摄入量减少,进而导致母猪泌乳量减少;

(4)热应激:哺乳母猪的目标温度为21℃。

3

影响猪群健康的管理因素

闫之春,新希望六和

图 闫之春,新希望六和

关于猪群健康管理,比如非瘟处理,有的猪场在很短的时间可以做到清除和净化。而同样的方案,有的猪场就失败了。除了关键的方法、原理和技术问题之外,现在是时候重点讲一下人和管理的问题,这是非技术类的问题,是管理问题。这也是今天想和大家交流的重点。

一、观察:为什么不同公司的非瘟疫情处置效果差别巨大?

1、关于在健康管理中人和管理的因素,我们可以使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评估。本次报告有1个后期育肥猪的案例,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做了假设检验,来验证管理的方法是否合理。

2、以猪群健康问题处置的决策流程为例,看一下国内的养猪公司针对猪群健康问题是如何做决策的,存在哪些问题。下图是理想的流程:

3、实际上,大部分情况却是这样的。基层人员不理解兽医需要收集的信息,比如对症状的理解(兽医要求的是这次疫情的鉴别症状)。兽医不在现场,却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做了处置方案。这个方案不一定能在现场执行。总经理(无兽医背景)也会参与处置方案的落地,可能存在对这个方案的修改或过滤。执行过程中没有进行评估,执行后的效果也没有评估。

4、疫情没有处置好的可能原因有哪些?闫博士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5、根据生产实践和现场的实验,我们已经解决了多个科学问题:

(1)除了区域扑杀,在已经发现感染的猪群中,通过快速全群检测,剔除感染猪,完全可以阻断非洲猪瘟病毒在群内的传播,可以实现群内净化;

(2)必须配对检测!在1个潜伏期内,再次采样检测。

6、根据科学结论,开发了多种工程学工具:

(1)精准合样!猪的样品可以根据CT值的大小合并后PCR。

(2)没必要全面消毒,应进行分格洗消。

(3)检测是可以早期发现的+早期发现是可以剔除的+剔除感染动物是可以阻止病毒群内传播的+可以实现群内净化的。

二、假设检验:育肥期健康管理的重点应该是什么?

攻克了关键科学问题,设计出多种关键工具方法,开发了一整套技术方案,但是那么为什么不同养猪企业、同一企业的不同猪场、甚至同一猪场的不同猪群的预防、控制、净化的效果差别那么大?答案是完全忽视了管理上的问题。管理比技术比原理重要的多。

闫老师举了育肥后期猪群健康问题来阐述如何使用统计学分析方法来验证处置方案是否科学。

1、使用统计学方法,提出假设性检查。

2、使用单因素随机区组分析,来分析健康问题的原因。同一个饲育肥厂,同样的饲养员,猪苗的来源相同。把20个批次的肥猪按照日龄、成活率范围、病原体Ct值和料肉比进行分析。

3、结果

这个案例的主要元凶不是蓝耳病,而是伪狂犬感染引发的细菌感染和PCV2引起的病毒血症。PCV3广泛感染的致病作用待验证。

三、总结

1、健康管理所依据的科学基础、工具方法、配套技术,需要从科学实践和实验中开发和验证得来;

2、在实际经营过程中,这些科学、方法、技术的落地实施,经常且严重受到各种管理因素的影响,致使猪群健康问题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时有企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3、猪群健康管理决策的依据,应该根据对对象猪群的科学调研,任何决策依据需要经科学地假设检验验证之后,才能推出;

4、农牧企业在实际条件下的应用研究,已成为行业技术创新的主体。

4

从PCV2到PCV3:感觉我们以前也走过这条路

汤姆·佩茨尼克,ArkCare

图 汤姆·佩茨尼克,ArkCare

第四位演讲嘉宾是来自ArkCare的汤姆·佩茨尼克,他针对PCV2和PCV3在美国的发展进行了分享。

他首先对圆环病毒的历史进行了回顾,PCV2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致病病原体,对于所有生长中的猪接种疫苗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多年来,关于PCV2在疾病过程中的关联和因果关系一直存在争论,2006年美国发布第一剂商业PCV2疫苗导致猪肉生产商经济负增长,主要原因是疫苗的大量投入使猪只存活能力提高,上市猪只数量的突然增加导致。但是在随后的10多年来,猪仍患有多系统疾病,对此汤姆·佩茨尼克提出了新出现的PCV2和现在的PCV3是否会遵循同样的路径这个疑问?

科赫在19世纪提出假设,认为建立因果关系是刚性过程的第一种形式,但是对于PCV2,这些假设是不可能满足的,一是亚临床感染未表现明显症状;二是PCV2需要并发感染或免疫刺激。

汤姆·佩茨尼克接着分享到PCV2毫无疑问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化了,这种进化与病毒的复制有很大关系。

PVC3的临床症状的分布

汤姆·佩茨尼提出无法通过临床症状去辨别症状是哪种病毒引发的,需要进行诊断,目前PCV2存在更高级的诊断技术RNA NGS,Scope。

图 猪脑病理切片

上图为猪脑病理切片,红色为阳性,第四片组织是阳性对照组织。此外脾脏,肝脏也有大量的病毒,其他检测都相吻合,如下图所示:

病理切片(C为阳性对照)

最后他为此次分享做了全面的总结:

1、新的病原体和病原体毒株继续出现在世界各地猪肉行业;

2、过去有一种主要病原体,PCV2的历史,是一个我们不想重复的历史

3、需要合理的因果关系标准来帮助这一点的解决;

4、先进的疾病诊断有助于与农场水平上的临床疾病表达相关联;

5、跟进学习最新的文献是推进新兴病原体研究的关键。

5

为了优化性能和最大化净收入,我们需要了解哪些关于能量的知识

约翰·佩申斯,爱荷华州立大学

图 约翰·佩申斯,爱荷华州立大学

第五位给我们分享的嘉宾是来自爱荷华州立大学的约翰·佩申斯,其提出猪肉生产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是取决于谁能以最便宜的价格购买或者生产膳食热量以及谁能最有效地将这些能量转化为肉类蛋白质。

首先使用能量价值,我们需要了解它们来自哪里,有多准确,它们的弱点是什么,它们的局限性是什么。然后他通过展示一项研究数据,证明我们对日粮脂肪的消化率存在低估,同时展示了高/低能量玉米消化率和发酵性的差距以及各种原料成分在粪便中、尿液中和热量增加可能存在的能量损失。他提醒代谢研究测量的是没有被消化的,而不是被消化的;不能简单组合能量系统(例如比较屠宰的NE与间接量热法的NE);维持能量看时间,而不是蛋白质或脂肪增加时的增长速度 ;维持能量是变数而不是恒定的值。

高或低能量含量玉米样品的消化率和发酵性差异

其次,约翰·佩申斯展示了一些试验成果,如降低能量摄入对120 kg胴体脂蛋白比的影响 :

改变日粮成分对能源状况的影响,在日粮中添加 10%、20%、30% 中脂 DDGS 后 NE 含量降低:

图 改变日粮成分对能源状况的影响

除此之外约翰·佩申总结了生长猪对维持机能和脂质保持所吸收的主要营养物质的理论利用效率。他以生化反应的化学计量学为基础,计算出不同机体功能对不同营养物质总能量的平均利用效率。

约翰·佩申斯在两种市场价格下,比较25至135公斤猪在5种不同净能量和DDGS含量的日粮中的财务回报:65美元/cwt和100美元/cwt。

最后,约翰·佩申斯指出要学会建立和运用能量模型,这可以对最佳饲喂/管理提供依据。

供稿:李建军 丹俄国际;李伟 丹俄国际

审校:陈芳洲


京ICP备13017971号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农业农村部北办公区20楼001室

北京华牧直通广告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话:010-59194345Email:zgzysyw@126,com